首页 文案列表 宣传片解说词 旅游宣传片 临城县旅游解说词文案(四十)

临城县旅游解说词文案(四十)

文案配音员:烨伟
旅游宣传片 1435 分享


临城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解说词

邢瓷艺术馆(3)

关于邢窑的荣誉

1982年7月,临城邢窑遗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1996年12月,临城邢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2006年6月,“邢窑烧制技艺”入选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2012年8月,“中国白瓷的发祥地:邢窑与白瓷”入选“河北影响中国的一百件事”。

2014年12月,“邢窑陶瓷烧制技艺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邢白瓷发展历史及展品介绍

概括地说,邢窑始烧于北朝后期,隋代、唐初发展成熟,盛唐时期达到鼎盛阶段。邢窑成为当时白瓷的生产中心。晚唐出现衰退,北宋再次中兴,元代基本终结,烧造时间近千年之久。

邢白瓷从功能上说,以盘、碗居多,多实用的器物,瓶类较少见。就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来说,简单地可分为粗白瓷、细白瓷、透影白瓷三种。从专业角度上可分为四类八种,即“类雪”白瓷粗、细两种;“类银”白瓷粗、细两种;“烘透”(透影)白瓷甲、乙两种;化妆白瓷深灰胎、浅灰胎两种。化妆白瓷是指为了使瓷器表面更平滑更细白,在胎体表面施一层精细瓷土,称为化妆,起装饰美化作用。

     1.北朝瓷器

北魏、西魏、东魏、北齐、北周,史称北朝(420—581),北朝制瓷业发达,青瓷技术成熟。邢窑工匠不断精选淘洗含铁量较低的原料,创烧出原始白瓷——粗胎白瓷。

     2.隋代瓷器

隋朝瓷器烧制规模迅速壮大,烧制技术也越来越成熟,白瓷质量也很快提高。由粗胎化妆白瓷向细白瓷过渡,成为邢窑产品的主流。这几块瓷片非常的薄,邢窑在隋代后期研制出具有透光性能的薄胎精细白瓷——透影白瓷,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空白,成为了我国陶瓷史的一个里程碑。它的胎质坚细、釉色洁白、光润晶莹、气孔率低、透影性强,将水倒入瓷器中,能在外面清晰的看到水面细小的波动,它与现代的高级细白瓷的胎质、釉色相比毫不逊色。可惜这种工艺未能传承下来。

     3.唐代瓷器

唐朝(618—907)共历21帝289年,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。唐代瓷器以白瓷为主,窑址遍布全国各地,包括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安徽、江西、四川、广东等。邢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首(邢州、越州、鼎州、婺州、岳州、寿州、洪州)。邢州烧造的白瓷最负盛名,成为贡品。唐代瓷器烧制技艺高度发达,烧制温度最高能达到1400度以上,瓷器的使用已经很广泛,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就像这一件白釉粉盒,高4.5厘米,直径10厘米,胎质洁白坚硬,釉色白中泛青。除了白瓷以外,还有黑瓷、硬白陶、黄釉瓷、酱釉瓷、白底黑花、点彩、绿釉、唐三彩等。

茶圣陆羽(755—804)在《茶经》中说:“邢瓷类银,越瓷类玉;邢瓷类雪,越瓷类冰”。唐代诗人皮日休(834?—883?)曾赋诗赞誉邢白瓷:“邢客与越人,皆能造瓷器。圆似月魂堕,轻如云魄起。”唐代文学家李肇(约813年前后在世)在《国史补》中有“天下无贵贱通用之”的记载。《新唐书》(北宋时期欧阳修等合撰的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)提到“邢州贡瓷”,说明初唐时期的邢白瓷质量高超,成为贡品。(待续)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多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双重备案
   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更多